在厦门市海沧区,流淌千年的传统文脉,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,深度融入城乡融合发展的肌理。
“清末民初,五祖拳宗师蔡玉明弟子沈扬德来到新垵开设武馆,化解了宗族堂口冲突,给新垵带来了团结和谐。”7月3日,新垵五祖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邱靖娜向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介绍,如今,这套拳法也成了联结新垵城乡的一条纽带,外来务工者可以与本地青年共同习武,“只要坚持、认真、有责任心,任何人都可以来学习五祖拳。”

7月3日,新垵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邱靖娜表演五祖拳。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
海沧地处闽南厦漳交界,扼守九龙江入海口,历史上一直是漳州和泉州的海上门户,唐代因三面环海而称海口,后改海沧,又作海仓,有临海富裕之意。
千年文化沉淀,使海沧成为“闽南文化基因库”。北宋教育家颜慥在此开馆授学,科学家苏颂后裔于此扎根;这里还是“拓台先锋”颜思齐的故里,也是海外侨胞“下南洋”的乡愁原点;这里不仅孕育出新垵五祖拳等非遗文化,还留存着大量耕读传家的古厝群落、家风家训。
在海沧,像五祖拳一样找到“新舞台”和“新受众”的传统文化不在少数,“送王船”“扛大龟”“蜈蚣阁”等非遗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焕光彩,在乡村治理、乡风建设中大显身手。而《颜氏家训》《苏氏家训》等家训家风则融入村规民约,走进学校讲堂、文化墙、文化公园,成为社区文化名片、青少年教育资源;百年古厝也被赋予新功能,成为家风家训馆、村史馆、健身房、咖啡馆、博物馆,农民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与城市同等的精神文化服务。
作为福建省首批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区,近年来海沧积极探寻出一条文化破题的路径——通过载体创新,让千年文脉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中完成“活态传承”,既保留传统仪式的情感内核,又赋予其服务当代的实用价值,真正实现“老传统”与“新生活”的无缝共生。
古韵新生,非遗成为治理资源
新垵村是厦门岛外最大的城中村,常住人口超过10万,其中外来人口占比达90%,治理挑战不言而喻,村干部积极寻找好的治理方法。如今,在村口,一座五祖拳文化主题公园成为化解陌生感、凝聚新老居民的关键文化纽带。

7月3日,游客在新垵村五祖拳文化主题公园参观。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
新垵素有“武术之乡”之称,是福建省级非遗“新垵五祖拳”的发祥地。这门拳法源于清末泉州宗师蔡玉明,融合多家之长,在历史上就蕴含着化解冲突、促进和谐的作用。
“新垵历史上有很多堂口,时常为了一点小事就打起来。清末民初,蔡玉明弟子沈扬德来到新垵开设武馆,他让原本对立混战、冲突不断的各堂口弟子都拜入同门,成为师兄弟,为新垵带来了团结。”新垵五祖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邱靖娜向澎湃新闻介绍,如今,五祖拳依然是联结新垵村村民的一条纽带。
“以前五祖拳以家族形式传承,现在来到新垵的每一个人,不论本地还是外来,只要坚持、认真、有责任心,都可以学习。”邱靖娜强调,她四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拳,亲眼看到五祖拳从村里的一个武馆、五个传承点出发,当前已经在海沧吸引了近万人参与,成为打破身份隔阂、促进社区融合的“共同语言”。
海沧对非遗的活化传承不只是武术,承载着海洋记忆与祈福愿景的“送王船”“扛大龟”“蜈蚣阁”等民俗,同样在城乡融合中找到了新舞台。
在石塘村,三年一度的“送王船”庆典和每年二月初二的“扛大龟”活动,已从纯粹的民间信俗仪式,转变为吸引周边游客的文旅项目。

东屿社区里的民俗文化广场与居民住宅楼相伴。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
在东屿社区,古老的“蜈蚣阁”和象征海洋精神的“福船”被系统梳理,融入精心设计的“民俗文化展”动线。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柯顶山介绍,通过将老物件、老故事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符号,嵌入生活空间,这些传统成为“凝聚邻里情感、安放乡愁、提升居民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载体”。
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非遗,正在担起服务当代社区治理、促进文旅融合、加强代际对话的新使命。
而海沧,通过创新表达,保留这些非遗的情感内核,激活其实用价值,让传统文化成为联结城乡、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与情感财富。
家风家训治理乡村,润物无声
在非遗之外,那些镌刻在祠堂碑刻、传颂于族谱箴言中的家风家训,正在焕发新生,超越家族规约的范畴,成为海沧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中独具魅力的鲜活治理资源,润物无声地塑造着社区的和谐与活力。
青礁村的颜氏家风家训馆,生动诠释了这一转化。

青礁村借助家风家训推进社区治理和发展。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
颜氏家风家训馆前身为始建于宋绍兴二十年的“开漳堂”,曾引领漳泉文风,见证了青礁颜氏“祖孙五代三尚书,一门十八进士”的佳话,第二十代孙颜思齐更是率先大规模有组织拓垦台湾,被载入历史教科书。
如今,颜氏家风家训馆以文字、图片、彩绘、楹联、雕刻等多种形式,系统展示村史、《颜氏家训》、古今孝廉典范。
“我们颜氏后裔都是按照《颜氏家训》来要求自己的,族谱里的‘忠孝传家,诗书继世’是我们的族规,上对国家尽忠,下对家庭尽孝,读诗书,明礼义,这是每个颜氏子孙刻在骨子的家训。”7月10日,青礁颜氏第三十代孙、颜氏宗亲会会长颜建春向澎湃新闻介绍,正是这份传承,使颜氏宗亲会成为村民自治的骨干力量,在调解邻里纠纷、维护村庄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宗亲会的影响力还延伸至村庄发展与公益事业。

海沧区的孩子们参加家风家训文艺汇演。 海沧区委宣传部 供图
“宗亲会积极牵头,村民响应,大家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凝聚力非常强。”颜建春举例,青礁村从2006年至今,社会公益募集资金已超4000万元,用于村庄修缮及开台文化公园等建设。
他介绍,宗亲会还与村委、街道、企业家合力建成幸福老年食堂,为高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。
青礁村也因深厚的家族渊源,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前沿。中国大陆首个纪念“拓台先锋”颜思齐的主题公园便坐落于此;而台南、基隆、高雄、大甲等地的台湾颜氏家族,根脉皆在海沧青礁,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、同文同种,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。
“我们热爱自己的家族、我们也热爱我们自己的村庄,我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,通过续修族谱寻找宗亲,弘扬开台文化,推动两岸民间交流,这是我们颜氏宗亲会一直坚持做的事情。”颜建春满怀深情地说。
当青礁以家训凝聚乡情,凤山社区则将《苏氏家训》的精髓注入了公共空间。
凤山社区家风广场上,《苏氏家训》中“凡吾子孙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夫正妇顺。内外有别,老小有序,礼义廉耻,为人豪杰”的标语格外醒目;风采墙上学生手绘的苏氏家庙与诗作,更印证了“诗画凤山”的美誉。

凤山社区在公共空间展示《苏氏家训》。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
社区精心打造了两条家风家训长廊,着重展示凤山苏氏先祖——北宋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、药物学家及工程师苏颂的科技成就及其树立的家风典范:重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,提倡终身学习;道德先于文华,行完学富;身教重于言教;持家以孝,治事以公。
“凤山苏氏完整传承了《苏氏家训》,它倡导家庭和谐、孝顺父母、真诚待人,对提升家庭文化、教育青年乃至推动移风易俗都大有裨益。”苏颂第34世裔孙、社区理事会会长苏国良强调了家训在当代社区治理中的现实价值。
在澎湃新闻走访的11个村庄(社区)中,家风广场、家训长廊几乎成为“标配”,在海沧各个村居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它们不仅是村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,更是将古老的家规祖训,转化为引导村民行为、培育文明乡风、促进有效治理的生动载体,成为维系社区情感、激发自治活力、涵养文明乡风的源头活水。
文旅交融,空间活化,让记忆可触可感
文化赋能城乡融合,离不开物理空间的承载与再造。海沧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与现代文旅需求、社区生活空间巧妙结合,着力打造承载记忆、服务当下、面向未来的文化场域,让游客和居民都能“住得下、留得住、记得住”。

贞庵村组织音乐会等多种文化演出活动。 贞庵村 供图
贞庵村是海沧小有名气的“小而美、小而精、小而活、小而富”海韵休闲文旅村,以嵩屿古渡口、建国方略、濠门巡检司、百年漳厦铁路、亚细亚铁桥、火油公司等12个文旅节点、融合20家民宿和19家美食店铺,精心梳理海韵时光线、坊间慢行线、民俗拾忆线三条旅游路线,并常态化举行美食节、音乐会、非遗传承活动,将地方文化元素鲜活地融入街区风貌改造和场景营造,培育多元文旅业态,完善“吃、住、游、购、娱”服务链条,成功让游客留下。
鳌冠社区以盘活古厝为亮点,依托灵惠庙至林氏、吴氏宗祠沿线道路,全面串联古厝、古街、古树、滨海沙滩等自然及文化节点,通过文化景墙、网红打卡点、互动体验区、标识导览等多元形式,构建起一条“可感知、可玩乐、可打卡、可休闲、可消费”的精品文旅漫游线路,不可移动文物蔡加水宅成功转型为社区养老服务站;吴升宅被跨界打造为戏曲博物馆,赋予老建筑艺术传承的新功能;青年创客打造的“桃囍小院”成了闽南传统旧物与咖啡、文创等现代业态融合的年轻文化客厅。
一农社区拓展“家门口经济”,以鲜花田园小镇为主题,通过规模种植油菜花、向日葵等发展“花田经济”,并鼓励发展“庭院经济”,吸引城市游客下乡,有效撬动城乡资源流动、产业升级与文化焕新。

赤土村“开心婆婆”西鼓队已经成为当地文化表演的一张名片。 赤土村 供图
赤土村盘活文旅资源,吸引来外来务工者、外来的企业和商家,村里不仅有了陶瓷博物馆,还涌现出汉服妆造体验店等丰富多样的新业态,为村庄注入全新活力。
过坂社区更成了城市人心目中的“诗和远方”,吸引着许多城里人在海沧放慢脚步、体验另一种生活节奏:居民老宅成了携全家从城市迁居农村创业者的家,被打造成了茶苑,老宅旁的仓库,改造成了共享餐厅;脏乱差的牛棚,变身为农家小院;房前屋后的几畦菜地,则以后花园的面貌全新登场。村里还多了老年学堂、小人书博物馆、共享茶室、书院、老人活动中心等现代设施。
通过空间的重塑、功能的叠加与业态的创新引入,海沧让尘封的历史建筑、独特的民俗真正“活”在了当下。乔宅、古厝、纪念馆、渔村码头,这些被赋予新生的空间,不再仅仅是历史的陈列馆,而是成为提升社区生活品质、增强居民文化认同、吸引游客深度体验的核心文旅资源。
传统与现代共生,文化正真正成为海沧驱动城乡融合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海报设计 郑达咖